省思一:我們需要十二年國教?
以國家進步及人民為考量的話,是「需要」的,但若能輔以更完善的配套措施及漸進式的改革,或許反彈聲浪就不會如此巨大。台灣很小,但縣市差距很大,六都的經濟水平較高,家長對於孩子的期許也偏高,在普遍都是高知識分子的城市,自然會要求學童的成績,也漸漸的以「成績」為主導;但在其他地區如花蓮、台東等,學生的基礎能力較為低落,若是實施十二年國教便能強制使這些地區的學生擁有更高一層的普及知識及更多三年的機會尋找自我性向。簡言之,十二年國民教育可以幫助提高全台學生程度,培養更高階的公民素養,因此以長遠來看,還是需要十二年國教的。
省思二:誰在論述十二年國教?中上層階級?特別算計政客?有使命教育者?
一個教育政策的產生,應該是有這個需求且被現職教育工作者觀察到後,才透過高層官員而醞釀出來的,以這樣的觀點,剛開始提出十二年國教時應該是透過一群教師或是曾在教育現場工作過或曾探訪基層教育的人們,然而良好的概念傳遞要轉化成「政策」則需經過許多斡旋以及政治考量還有經費考量及政策推行等等重要步驟,在這之中,可能會出現反對者與贊成者,而「政客」便是其幕後推手,透過操弄媒體,製造輿論,掀起社會恐慌,使十二年國教成為敏感話題,更甚者,原始立場被扭曲,導致十二年國教推行與否成為政策白老鼠。
省思三:廣大的中下階級家長會懂十二國教的價值?還是被誤導?還是太複雜?
如同省思二,中下層人民被輿論及媒體所誤導,並非是全體人民真正了解整個運作過程,導致在觀念上的誤解。接著人民最在乎「公平」二字,過往的制度利用最簡單的分數來量化所有人的學業表現,但十二年國教有不止一種入學方式,如何比?怎樣比?先比哪一科比較有利等等,確實是複雜也容易不公平,而此不公平也牽扯到「明星學校」的問題,因部分家長希望孩子讀好學校,在成績這一塊更為要求,也間接導致推行十二年國教的反彈聲浪。再者,並不是每個人都有大愛,願意去考量到其他地區的學生,對於提升全台文化水平、公民素養等不那麼重視,也就造成本身不關心又被媒體誤導後的錯誤觀念影響,使十二年國教的優良價值被曲解。
省思四:我們可以改變排名式的升學制度嗎?需要改變嗎?
士、農、工、商,本來職業就分百百種,而每種職業需要的專業能力也不同,若是毫無排名,則無法區辨出學生能力及興趣。俗話說沒有競爭就不會進步,對於不願意學習或是拒絕學習的孩子,我們應強制使他們擁有基礎能力,而中高階層的學生若是願意,則有教優良的高中給予他們競爭與選擇,在這樣的理念下,我認為排名式的升學制度需要改變,改變並非等同放棄,而是優化制度,使不同類型的學生在同樣的環境下皆能發展所長。
省思五:十二年國教就是十二年公民素養,如此論述是空談?
應該說透過十二年國教可以更統合高中與高職的核心教育,但是在課程綱要的架構與設定才是真正影響十二年國教是否能提升學生公民素養的主軸,若只是法令與政策的改面,但實質內容不變,對於提升公民素養這一塊來說可謂模糊,因此應以全面性去做探討,且培育公民素養並非一朝一夕能改善的,透過大環境、媒體教育、國家認同、學校課程等方式,才能夠在未來的日子裡看到提升與改變。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