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吵得沸沸揚揚的這一個話題「是否該取消模範生制度」中,應該先了解模範生的定義是什麼呢?自古以來的觀點是「品學兼優」,而實際在學校篩選模範生時,除了要取得將近半數同學的支持外,「成績」也要達到一定的標準,正因為如此,當選模範生成為許多學生與家長心中至高無上的殊榮。然而,模範生就一定代表著班上為優秀的學生嗎?除了模範生,班上其他同學的表現難道就不值得被重視或是表揚嗎?只有成績才能決定一切嗎?
基於上述的問題與反思,我認為「模範生制度應該被廢除」,並不是說我們要完全取消表揚機制,而是透過取消模範生制度讓大家重新省思,為什麼只有成績可以定義一切,其他的表現才更應該被重視。強調「多元學習」的今日,我們應該啟發不同學生在不同領域的潛能,應該看到每一位學生的天賦以及優點,而不是單純用成績定義學生的好與壞。相信沒有學生是壞的,只有較不擅長學習的學生,但沒有一個人是完美的,教師需要做的就是找出每一位學生可以發光發熱的領域,並加以培養,相信有朝一日每一位學生都會是最優秀的且值得被表揚的。
再者,模範生制度何嘗不是貼標籤的方式之一呢?現今的教育強調平等,強調去標籤化,但模範生制度就是讓特殊族群得到至高無上的光榮以及被表揚,而其他沒辦法獲得此殊榮的學生就代表著什麼都不是?更甚者,透過模範生的對比而讓成就低落的學生產生永遠無法超越甚至追上的念頭,這樣就是良性競爭的展現嗎?
有些支持此制度的人說若是低成就學生有機會成為模範生,這會是他們一生中重大到足以影響一輩子的事情,更有的老師說他們永遠忘不了學生得到模範生時又驚又喜的表情,事實上,低成就學生得到模生獎的機會少之又少,固然可以影響他們一輩子,但在比例原則之下,是否有點捨本逐末了呢?比起建立學生成為第一、成為最好的信念,我相信凡事從小地方著手,培養每一位學生的好品個比成績、比競爭模範生更有用也更實際。
我們常說教育是一顆微小的種子,需要細心呵護才會成長茁壯,如同在班級上培養每一位學生各司其職的能力,到他們成長茁壯時,我們可以自豪地說每一位學生都是模範生,每一位學生都是最傑出的!
留言列表